会员登录 - 用户注册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股、债皆难突围 新基金发行跌至冰点!

股、债皆难突围 新基金发行跌至冰点

时间:2024-09-20 21:25:45 来源:辞尊居卑网 作者:综合 阅读:305次

  二季度以来,股债A股和债券市场的皆难金同步低迷,终于传递到了新基金发行市场,突围寒意阵阵袭来。新基行跌

  WIND统计数据显示,至冰以认购截止日计算,股债4月份只有60只新基金完成募集,皆难金合计募集额为328.04亿份,突围较2月份和3月份的新基行跌1486亿份、1083亿份急速下降。至冰但更令市场吃惊的股债是,截至5月22日,皆难金5月份以来仅有23只新基金完成募集,突围合计募集额不过85亿份,新基行跌单只基金平均首募额更是至冰低至3.69亿份,创下2015年6月以来的新低。

股、债皆难突围 新基金发行跌至冰点

  业内人士指出,新基金发行再度陷入冰点,根源在于市场二季度以来的持续低迷。与以往新基金发行中股、债跷跷板效应不同,由于今年两个市场都表现不佳,导致新股基和新债基都陷入发行困境,整体的新基金发行数据创下新低。

股、债皆难突围 新基金发行跌至冰点

  值得关注的是,在基金业内,一直有“好发不好做、好做不好发”的规律,其对应的恰恰是市场的高峰期和低迷期。有部分基金经理认为,新基金发行的困难程度充分折射出市场过度低迷的人气,“市场底”或为期不远。

股、债皆难突围 新基金发行跌至冰点

   跷跷板效应消失

  近年来,在新基金发行市场一直存在着跷跷板效应:当A股市场疯狂时,偏股型新基金发行极度火热,债券型新基金发行则不温不火;当A股走弱,债市吸金之时,偏股型新基金发行迅速跌落谷底,而债券型新基金发行则接棒成为主力。在二者的互补之下,尽管产品数量迭创新高,但新基金发行依然能够成为公募基金行业资产管理规模不断攀升的中坚力量。

  不过,今年4月以来,A股市场疲软,债市风险犹在,加上委外资金监管严厉,导致这个跷跷板效应逐渐消失。以今年4月份为例,在新基金首募份额迅速下降的同时,股票型基金、混合型基金和债券型基金的占比逐渐平均:当月,股基占比15.1%,混基占比33.34%,债基占比17.65%。与此前混基或债基之中,单一类型动辄占比六七成相比,比例分布显然更加均匀。

  上海某基金公司销售部门负责人向记者表示,自去年A股反弹以来,偏股型新基金销售一度走暖,市场人气有所提升,不过,这个势头在一季度末戛然而止,市场的快速下跌打散了人气,渠道销售已经举步维艰。而对于债基,他认为,前两年以来债基爆炸式的销售,有很大程度是因为股市暴跌后的资金分流,以及银行委外需求大增所致,但由于债市风险不断暴露,银行委外受到政策限制,以及债基糟糕的业绩等不利因素,导致新债基销售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都会比较艰难。

   或预示市场底已近

  值得关注的是,多年的历史经验显示,当偏股型新基金发行过度火爆时,往往预示着A股顶部将至,但如果偏股型基金发行陷入极度低迷时,则代表着A股离市场底部不远。业内人士将其形象地称为“好发不好做、好做不好发”。

  一位偏股混合型基金的基金经理向记者表示,新基金发行其实是市场人气的一个信号,4月份至今的新基金发行跌至冰点,单只新基金的平均发行份额创下2015年暴跌以来的新低,表明目前市场人气已经达到相当低的水平。他指出,虽然这并不意味着已经见到了“市场底”,但历史经验表明,当人气低迷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往往意味着触底反弹的时间也不太远了。

  海富通研究副总监王金祥则认为,经过4月份的回调之后,市场前期对去杠杆反应较为激烈,市场在当前位置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底部基本探明,因此去杠杆放缓后,市场未来一段时间整体或可以找到震荡反弹的机会。

  (记者 李良)

标签:债券|新基金责任编辑:陈子汉 陈子汉

(责任编辑:探索)

相关内容
  • 1990年马年出生叫什么年,1990年马年 1990年出生的马是什么马
  • 科技股領漲 選票還沒開完,股市漲什麼?|天下雜誌
  • 天下晨間新聞 特斯拉財報來了,表現如何?|天下雜誌
  • 美國大選如何影響全球經濟?一張圖預測選情、美股與後市行情|天下雜誌
  • 小猪班纳国风系列
  • 楊金龍為什麼說錯? 你口袋裡的新台幣,正在轉骨成強勢貨幣|天下雜誌
  • 天下晨間新聞  川普宣布出院,但投資市場有更期待的事|天下雜誌
  • 北檢抗告成功 泰國槍擊命案周姓共犯更裁收押禁見
推荐内容
  • 保養關節、預防膝傷害加強鍛練腿部肌力  疼痛當下最好先做這件事
  • 天下財經週報:美國新總統是拜登,除非川普⋯⋯|天下雜誌
  • 3分鐘搞懂 盤中零股交易|天下雜誌
  • FB、IG、Threads發生故障! 用戶帳號全遭登出
  • 台東災況慘!遊覽車被吹跑「直插稻田」 路樹連根拔起、招牌砸毀路燈
  • 一張圖看懂 半導體產業會繼續熱下去嗎?|天下雜誌